第173章 ,粮食定量-《重生年代奋斗史》
第(2/3)页
三周岁以上不满六周岁的儿童,11~15斤,其平均数不得超过13斤。
不满三周岁的儿童,5~10斤,其平均数不得超过7斤。
北方以杂粮、面粉为主食。
特殊重体力劳动者,50~60斤,其平均数不得超过55斤。
重体力劳动者,40~49斤,其平均数不得超过44斤。
轻体力劳动者,29~39斤,其平均数不得超过35斤。
机关、团体工作人员、公私营企业职员、店员和其他脑力劳动者,27~32斤,其平均数不得超过31斤。
大、中学生,29~36斤,其平均数不得超过35斤。
一般居民和十周岁以上儿童,24~28.5斤,其平均数不得超过27.5斤。
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周岁的儿童,18~23斤,其平均数不得超过22斤。
三周岁以上不满六周岁的儿童,12~17斤,其平均数不得超过14斤。
不满三周岁的儿童,6~11斤,其平均数不得超过8斤。
六十年代普通百姓的粮食定量只有12公斤,到了七十年代后长到了13.5公斤。
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外婆,在吃饭时候总是让龙华把饭碗吃干净不准剩下一粒米,也是常常唠叨说没经历过她们那个年代的人是永远不懂得挨饿的滋味有多么刻骨铭心。
计划经济时代不仅粮食定量,就连各类生活用品也是定量供应,而且也都是需要凭票购买。
有通用的粮票,也有细分的一些粮食类的票,比如大米票、面粉票、小米票、山芋票等等。粮票可以买到所有的粮食,但分支的票只能买对应的那一种。另外,粮票还分全国粮票和地方粮票。使用的地域范围不同,前者通行全国,后者只能在当地使用。
肉票确实也要细分的。那些牛肉羊肉的票要优先供应不吃猪肉的少数民族,剩下的才分配其他民族。蛋类也是有分支的。
关于日用百货类,穿的除了各种布票外,有化纤票、棉花票、汗衫票、背心票、布鞋票、棉胎票等等。用的有手帕、肥皂、手纸、洗衣粉、火柴、抹布票、煤油票,各种煤票、商品购买证、电器票、自行车票、手表票,还有临时票、机动票等。反正有什么票就可以买什么东西,有票不买过期作废。
当时的条件下,即使有了一大把票,没有钱也白搭。因为当时买东西,不但要各种票,还要付钱。工资就那么些,除了购买生活必需品,也就没什么闲钱买别的东西了。
看到大队长一副不知情不表情,龙华狐疑的问道“下午沈知青没过来跟你说吗?”
第(2/3)页